微信扫码

  • 010-87510563


可查询、可追溯、可评价 淄博市开展互联网+家政信用体系建设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2日10:09:54 1066次浏览
分享到
可查询、可追溯、可评价 淄博市开展互联网+家政信用体系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山东省社会信用条例》,加快推进信用信息归集应用,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山东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了“信易+”信用惠民便企应用案例征集活动。日前,山东省“信易+”信用惠民便企应用优秀案例、典型案例名单公布,淄博市信用协会报送的《互联网+家政信用体系建设案例》获评优秀案例。

  一、案例概况

  (一)实施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日益上升,家政服务业逐渐成为现代生活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老龄化和新生儿数量的增加,使更多家庭产生了家政服务需求,当前,我市家政服务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信用缺失问题,部分家政服务员隐瞒真实信息,偷盗雇主钱财等问题随之暴露,这些现象损害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扰乱了家政服务市场秩序,制约了家政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市商务局不断加强行业管理和服务,探索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行业管理体制模式。2020年,我市立项开展淄博市“互联网+家政”信用体系建设项目。

  (二)案例简介

  为进一步规范家政行业市场经营行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我市开展建设集互联网应用、移动互联网终端于一体的“淄博市家政信用平台”,平台官网提供对入驻家政企业和家政服务员的展示、需求发布等功能,方便消费者和家政企业双方在平台进行双向选择。同时,平台对家政企业和家政服务员在线监督管理,为消费者提供诚信有追溯、技能有保障、三方有评价、管理有支撑的一站式家政服务平台。

  平台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建立信用档案。信用档案提供对家政企业及家政服务员的基础数据和信用记录的收集、存储、管理和分析功能。通过建立信用档案逐步规范家政行业管理。

  (2)诚信缺失。我市家政企业的主要形式是中介制,家政公司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对家政服务缺乏信心,消费者、家政公司、家政服务员之间沟通不畅、标准缺乏。这些问题将会影响行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3)信息不对称。家政行业信息化水平薄弱,消费者更多通过客户推荐、报纸杂志等传统方式获取家政企业相关信息。消费者与企业利用互联网的水平较低,是淄博市家政行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二、具体做法

  (一)案例详情

  淄博市家政信用平台于2020年12月23日开始试运行,遴选全市经营状况良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12家优质家政企业成为淄博市首批家政上门卡认证中心服务网点并入驻平台,截至目前,家政服务员入驻人数达7427人。

  平台分为PC端、手机端、平台官网三种方式展示,PC端建立家政服务员和家政企业信用档案,通过多方数据反馈综合刻画信用画像,形成信用报告,方便家政企业内部员工管理,同时为主管部门提供监管支撑。手机端推出消费者和家政服务员2个端口应用程序,以网页App形式展现。消费者发布需求后,平台将需求推送至所在区域的家政认证服务网点,如需查询上门服务的服务员信用信息,可请家政服务员出示平台生成的动态二维码,经授权后消费者可查询家政服务员的信用记录。平台官网展示家政企业和家政服务员信息、发布行业动态。

  (二)实施效果

  1.逐步建立家政企业和家政服务员信用记录。已为12家家政企业、7427人建立信用档案,通过淄博市家政信用平台上线发布,提升广大企业对平台的知晓率,推动全市逐步建立家政企业和家政服务员信用记录。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家政服务员信用分类管理,逐步建立完善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行业管理体系。

  2.推行持证上门服务营造诚信安全生态圈。“淄博市家政上门服务卡”(简称“上门卡”)。通过建立行业查询追溯机制,实现对持证上门家政服务员的“可查询、可追溯、可评价”,营造持证用证、查证验证服务的良好环境,目前我市已为首批符合条件的12家认证中心服务网点的240位家政服务员发放实体“上门卡”。未来将通过3-5年的持续推进培育壮大家政服务市场主体,改善家政服务员从业环境,构建淄博市诚信家政服务安全生态圈。

  三、推广价值

  1.数据化赋能。通过平台建设,让传统的家政行业拥抱互联网,推动了行业的发展和进步,逐步形成家政服务业大数据信息的集成共享趋势。

  2.服务可追溯。“上门卡”将为家政服务行业追溯体系提供数据化标识功能,每一位家政服务员的从业记录、信用记录等将有权威公正的数据化档案。

  3.降低互选成本。为了家政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政府监管监制推出家政服务员背景调查服务,筛选出优质服务与家政服务员,让双方都能更及时、更有效、更放心地各取所需。(来源:中宏网)

上一条:青州市率先创新推广“无感授信”模式 有效破解农民“贷款难”问题 下一条:安徽:依法合规完善失信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