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领域:农、林、牧、渔业 —— 农、林、牧、渔服务业
专利信息: 非专利技术
成熟度: 正在研发
技术合作方式: 完全转让
技术推广方式: 正在技术推广
技术交易价格: 面议
联系人:李海涛
联系方式:13515765315
技术成果发布数:836
邮箱:355294213@qq.com
成果内容简介
水稻白叶枯病是我国水稻重要细菌性病害之一,发病水稻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达50%以上。由于病原生理小种多,变异快、致病性复杂,水稻抗病品种的抗性容易丧失,生产上需要具有广谱抗性基因的水稻抗病品种和病害绿色防控技术。前人研究发现疣粒野生稻对白叶枯病具有广谱抗性,但由于疣粒野生稻与栽培稻基因组类型不同,存在生殖隔离,无法通过传统杂交技术将疣粒野生稻中的广谱抗性基因转育到栽培稻。针对这些科学难题和技术瓶颈,项目组在863、973和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资助下,经过20多年研究,创建了疣粒野生稻与栽培稻原生质体体细胞杂交新技术和疣粒野生稻组培快繁、快速构建转基因敲除载体和新型融合标签等新方法,并通过体细胞杂交技术将疣粒野生稻遗传物质导入到栽培稻,创制了Y73等4份广谱高抗白叶枯病的新种质材料,进而构建了多种遗传群体,精细定位抗病QTLs,育成了甬粳50A、浙粳70等5个对白叶枯病具有广谱抗性的水稻新品种(系)。同时,发现疣粒野生稻抗病性由多基因控制,揭示了疣粒野生稻及体细胞杂交后代接种病原后叶片导管细胞细胞壁增厚、抗病性与活性氧、激素信号转导及下游抗病转录调控相关的独特抗病机理。
收集了浙江省45年来多点水稻白叶枯病监测数据,解析了病害发生动态及其影响病害流行的相关因子,揭示了在新的耕作制度和栽培模式下病害再度上升流行的主要原因是水稻感病品种种植面积扩大,机械化收获后稻草还田促进病源积累,粗放灌溉、台风暴雨致使晚稻淹水受损有利于病原侵染。阐明了新的耕作制度下水稻主要品种产量损失与病害发生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病害防治新指标。创建了基于品种、病情和气象因子的简易病害测报方法,预报准确率达到92%以上。筛选出噻唑锌、噻菌铜、噻森铜等新农药已被农业部确定为该病防治主推药剂。进而集成创建了病害绿色防控技术,近3年在浙江等6省累计推广应用面积862.64万亩,挽回水稻产量损失2.6亿公斤,节省药治成本8741.50万元,增收节支6.86亿元。
关键词:白叶枯病;疣粒野生稻;抗病种质创制;绿色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