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 010-87510563



                          信用是现代金融的核心文化


                                 2017-08-13 16:28:31 来源:《中国金融文化》 作者:钟永生 【  


信用是现代金融的核心文化,构建信用文化体系,大力推进诚信文化建设,优化金融信用环境,对促进金融产业稳健发展,提高金融产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助力经济转型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当前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时期,强化信用意识,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现代金融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现代金融的重要基石是信用,没有信用就不会有健康的金融产业,或者说就没有金融。人类从实物货币演化到今天的信用货币或者说国家信用货币,其重要标志是1971817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时点,从此人类完全脱离实物,进入了真正的信用货币时代。从此金融产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人类迈入了信用金融或现代金融时代。
    
现代金融为什么需要信用
    为什么说信用是金融的要素?

    
在现代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要想让现代金融活跃起来,持续地流动起来,有力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没有信用做基础是办不到的。没有信用,企业发行不了债券,发行不了股票,银行不敢放贷,商家也不敢赊销,所有的贸易和投资都会放缓甚至停止。
    
金融领域的信用缺失和信用体系不完善,也严重阻碍了现代金融产业的创新发展。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不良金融平台跑路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金融创新的信心。
    
以互联网金融为例,它体现了互联网与传统金融的融合与创新,其快速发展得益于互联网广泛的交互性和快速传播性。但是,互联网的虚拟性导致信息真实度难以识别,潜在风险高。
    
据统计,中国每年因为企业和个人因逃废债务而蒙受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元,信用经济成了“赖账经济”;因为三角债和现金交易,增加财务费用约3000亿元,三角债和多角债的大量存在直接阻滞了信用链条。部分地方政府从狭隘的地方利益角度去考虑,在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过程中推波助澜,使得银行在债权债务诉讼中“胜诉率高、执行率低”。金融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经济状况的集中反映点,以及经济发展中矛盾和风险的反映点。因此,金融信用环境的恶化在严重影响金融业的同时,也直接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快速发展。基于此,重建金融信用环境,整治金融秩序已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呼声。
    
目前暴露出来的金融信用问题,使得加强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的任务更加紧迫,亟须尽快完善金融信用体系,营造良好的金融信用环境,优化金融生态系统。
    
信用文化建设的意义
    
伴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体开始独立面对市场风险。但长期以来,由于许多市场主体的意识还停留在计划的思维困境中,大多数国民对金融信用缺乏认识,信用观念淡薄。虽然有人说我国传统文化中并不缺乏诚信,古人在两千年前就说过,“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而无信乎?”但是在迈向现代化和市场经济时,传统诚信观念没有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形成纯粹经济学意义上的商业信用制度,无法满足社会各阶层对信用制度和信用资源的有效需求。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传统体制的弊端还在很多方面没有被清除掉,特别是在近年来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少数人以各种形式逃废国家、集体和别人的债务,套取国家和集体的资金,形成了不拿白不拿、不骗白不骗的意识,造成了社会价值的混乱,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和金融业的发展。因此,国家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对征信知识开展广泛的宣传,为征信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不断向社会发布社会各单位甚至个人的信用信息,促进全社会诚信意识的形成。
    
看看荷兰信用文化的影响力吧。1596年的某一天,一艘荷兰商船起锚了,船上是船长巴伦支和他率领的17名水手,以及别人委托运载的货物。当经过俄罗斯一个叫三文雅的岛屿时,船被冰封的海面困住了,他们只能等到春天到来冰雪融化,才能完成剩余的航程。冬天的气温持续在零下40度以下,要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谈何容易。严寒加上食物、淡水、衣服、药品的短缺,他们的生命受到严重的威胁。这时,他们只要打开船上货主的货物,那些衣服和药品就足以挽救生命。但巴伦支和他的伙伴们却做出了惊人的决定,就是死也不能动这样的念头。巴伦支带领17名船员,在冰天雪地里依靠打猎勉强维持生存。用猎物充饥,皮毛做衣服御寒,终是难以为继,一个个伙伴相继病倒,连船上的甲板都被拆掉烧火用来取暖。这一等就是8个月,8名水手不幸死去。幸存的9人最终回到了荷兰,他们衣衫褴褛、面容枯槁,但将货物完好无损地交到了委托人手中。生命是第一位的,这事放在今天也许会被嘲笑为迂腐。但400多年前的几位荷兰商人,就是这样做了。他们用生命和鲜血为荷兰赢得了信用,而这种信用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助推了荷兰大国的崛起。
    
今天我们所讲的信用,从某种程度上说都跟钱有关系。真正的企业家就是有了资本就能完成一切的人,只要有钱就能创造出一片新天地。很多民营企业家说我就是缺钱!我说银行不是有很多钱吗,为什么不给你呢?关键在于两个字——信用。现在的企业普遍融资难、融资贵,根本原因不是商业银行不好,不在于企业家没有信用,也不在于企业没有成长,而在于我们没有培养出以信用为基础的文化,也在于我们的融资结构不合理。西方国家的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分别为90%10%,我们国家的分别为20%80%。其中20%的直接融资中,大约13.5%是股权融资,6.5%是债券融资。地方政府发的企业债在国家发改委批,上市公司发的公司债在证监会审批,中小企业发的私募债在交易所审批,银行间发的中期票据属于银监会管。不同的债券归不同部门审批,而且债券品种之间不能流通,更缺少退出机制。80%的间接融资中,70%是银行贷款,10%是信托、小贷等。银行贷款需要抵押物,抵押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西汉时期的桑弘羊统一了货币发行,还发明了典当行,也就是抵押贷款的雏形,直至今天我们还在使用这个方法。长期以来,抵押成为一种固化落后的金融文化,致使大量企业和企业家自身和自身的信用变得一文不值。难道中国的企业家都没有信用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抵押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全民抵押,唯一抵押,无底线的依赖抵押。我们是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明的信义之邦,怎么会没有信用?可惜现实中我们就是在不厌其烦地利用抵押来做文章。
    
前几年,我们国家的部分牛奶企业被曝光,其生产的牛奶中有三聚氰胺,所以许多国人都买国外的牛奶和奶制品。类似这样的中国企业失信的情况有很多,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国家的抵押制度不断强化了信用的无用论,信用的价值不能体现出来。一个国家不需要信用比没有信用更可怕。如何才能构建卓越的信用文化体系?首先就是要把企业的信用价值发掘出来,如果每个企业能利用自身信用完成融资循环,就能激活它深层次的信用意识。如果这种信用意识在全社会范围被激活被应用,就能形成全社会的信用文化意识,它也会反过来规范企业的每一次行动,由此一个充满信用文化的企业丛林就会出现。
    
信用是金融大厦的基础
    
先进的信用文化是金融安全稳定的基础。我们可以把金融体系比作成一个非常复杂、设计精巧的大厦,内含各类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市场等等。这个大厦的基石就是良好的信用和信用文化。大厦不倒,关键在于它根基牢固。对于金融系统而言,如果信任发生了动摇,造成了信用危机,那么自然而然这座大厦将会倒塌。良好的信用是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由此也可以推论,良好坚实的信用是现代经济运行核心的核心。
   
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曾发生过很多债务危机,如拉美、俄罗斯等地发生过很多货币危机,亚洲几国因货币汇率的波动和大幅的贬值,也发生过多次资本市场的大起大落甚至崩盘及银行系统危机,这些危机都是金融危机的各种表现形式,而归根到底都是源于信用和信任的危机。 可以说,是信用与信任的危机导致了债务、货币、银行等金融市场的危机。2008年,发源于美国的国际性金融危机最早起源于次贷危机,而次贷危机的核心也是由于借款人所借账款超出了自己的还款能力。当事人对未来房价上涨所持投机心理而无节制地进行借贷,银行放松了征信的标准和审慎性,大肆对这些没有还款能力,期待以未来房产升值为赌注的借款人发放次级房贷,而这些次级房贷经过复杂证券化,又经过房地美、房利美的政府性担保,再加上投资银行对利润的追逐,关键时刻少数信用评级机构本身缺失信用的推波助澜,致使该次金融危机一发不可收拾。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因为信用发生了问题,社会的诚信发生了问题。所以良好的信用,以及建立在良好信用基础上的社会诚信才是真正维护金融安全稳定的基石。
    
信用是金融大厦的基础,信用体系的建设是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更是维护国家稳定,确保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
    
培育大众信用意识 构建社会信用体系
    
现代金融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具有核心地位,它的存在和正常运转有赖于良好的社会信用。 金融信用在金融业的资产中无可置疑地占据首要地位。正如一位银行家所言:“信用是银行的生存之本。”金融信用作为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一方面是银行必须确保存款人自由取款,另一方面需要贷款人确保按时、如数还本付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信用在本质上是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有机统一。
    
长期以来,在我们探索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由于信用机制和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守信成本高,失信成本低。市场主体是“经济人”,他们在市场中做出的一切行为均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因此,如果守信能带来利益,而失信会遭受损失的话,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守信,反之亦然。经济学中的博弈论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但是目前我国社会制度不成熟,体制安排不合理。一方面对失信的惩罚不严厉,具体表现为对失信者很少有过严厉处罚,从未听说有因不讲职业操守而被市场终生禁止入职的,也未有因为严重失信而被判处死刑的;另一方面,守信的收益不明显,守信的交易成本太高,失信的成本低,收益大,以致“格雷欣法规”发生作用,出现类似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导致守信的市场主体退出市场或者自动放弃守信原则。其实,信用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商品,自身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二重性。目前,我国企业在运行中忽视信用的价值,不会有效利用、创造信用这一商品,增强自身竞争力,反而去摧毁原来就很脆弱的信用市场,只看到失信可以给他们带来短期“利润”,而忽略了长期利益。博弈论成立的前提之一是反复博弈,我们的法制制度没有将前一次的信用和以后每次的交易(得益)联系起来,产生某种因果关系。因此如果失信的人不必支付高昂的代价,其他人看到失信的好处,自然而然地在利益驱动下也开始放弃守信,正如一句西班牙谚语所说:“与狼生活在一起,你也会学会嚎叫。”
    
倡导社会信用观念,营造良好社会信用环境,加强对市场主体信用和信用意识的宣传教育,培育和强化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性条件。为此,我们需要从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中寻找智慧,从人类信用文明的经验中寻找智慧,从西方构建信用体系的成功实践中寻找智慧,倡导信用的意义,加强社会信用教育,从我做起,从娃娃抓起。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运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普及信用知识,在全体公民中牢固树立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念,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中创立良好的信用文化,在全社会中形成崇尚诚信的良好氛围。
    
众所周知,诚信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也是维系市场经济和金融体系正常运转,保证交易顺利进行,满足市场主体理性预期所需要的重要经济纽带,是市场经济的生命和灵魂。 2013年中共中央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曾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近几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多次公开强调:“要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
    
根据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文件要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社会信用基础性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基本建立,以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的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基本建成,信用监管体制基本健全,信用服务市场体系比较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全面发挥作用。
    如果说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那么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征信,就是市场经济体制中重要的基础建设。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深入,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对征信服务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加快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已成为社会共识。在我国,征信业是一个新兴行业,也是一个快速成长的行业。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社会信用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应当加快征信体系建设,以促进我国征信业的健康发展。
    
信用是现代金融的核心文化
    
随着金融产业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广泛运用,金融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和每一个市场主体无法回避的“幽灵”。金融在服务我们的同时也孕育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当今的金融文化仿佛是一股新鲜的血液注入到金融行业里,它显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将“金融”“文化”二者的合并,而是杠杆的支点,引领人们价值观的取向。金融文化影响范围极为广泛,大至国家经济,小至百姓生活,我们已经不能忽视它给我们生活乃至文明所带来的千变万化。身处其中的金融人运用自己的金融知识熟练地运作着这个行业,他们所承担的责任和任务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与此相应,金融人也需要一份精神文化的沉淀去熏陶、指引自己。
    
在金融文化内涵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时刻都会感受到信用的无处不在。在西方,“信用”是一个纯经济学概念,它表示价值交换后产生的活动,主要体现为商业领域、金融领域和流通领域赊销、信贷等交易行为,简言之,即是对借款的偿还。金融业由于其特殊的性质,从产生伊始,就和信用相伴相生。无论是金融创新文化,还是金融安全文化,乃至金融的任何一项服务如果离开信用的相随都会立刻变得凶如猛兽。
    
任何经济体要想建设一个安全稳定的金融体系,防范新的金融危机的发生,就必须要构筑有效率的信用体系。这种信用体系必须能够让政府、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工商企业,以及所有的家庭个人都在提供和享受金融服务中具有安全感。信用文化落后及信用的缺失及其累积必然会引发金融危机,乃至引发社会危机。
     综上,信用是现代金融的核心文化,更是金融产业一切创新的基础。